志愿者向学生们展示口部操的训练技巧
志愿者指导孩子们体态操的练习要领
志愿者鼓励学生们使用普通话,积极发言参与互动
潍坊风筝手工体验课堂
传统剪纸手工体验课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昌葫芦雕刻手工体验课堂成果展示
志愿服务队深入街头巷尾进行推普实情调查
志愿服务队通过变废为宝手工体验活动等推进普通话成为村民们的生活语言
志愿服务队与当地教育部门共建推普平台
学生家长在培训期间积极参与推普实情调研
志愿服务队深入农牧区开展推普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工作
志愿服务队与商都县世纪小学师生们合影
志愿服务队与商都县春光小学师生们合影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决策部署,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艺术职业教育特色,8月10日至15日,学校“艺美筑梦,‘语’润乡村”推普助兴志愿服务队围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深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乌兰察布市的多个乡村和学校开设推普小课堂24场次,覆盖从学前儿童到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学生达300余人;深入农牧区、城镇社区、机关单位、当地人员流动聚集地等开展调研,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共发放调研问卷80余份,访谈200余人;与当地教育部门、村委会等机关单位共建推普平台,协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内蒙古地区的推广普及。
精心设计课程,创新教学形式。志愿服务队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特点和普通话学习的规律,精心设计了《标准发音》《音乐与口才》《朗诵的表达技巧》《口部操》《体态操》等小课堂,创新性采用韵律小游戏、绕口令、节目表演等形式,从气息训练、情绪练习、语气表达、声音对比等多个方面,深入浅出地为服务对象阐述了讲好普通话的重要性,并具体指导了如何讲好普通话,以及朗诵的各种表达技巧等。
丰富活动形式,增强推普效果。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艺术类专业优势,采用“推普技能+”形式,围绕艺术美育、黄河流域非遗文化等主题,推出“推普+非遗”“推普+绘画”等实践课程,在环保手作、潍坊风筝、扎染制作、传统剪纸、东昌葫芦、趣味面塑等手工制作体验中,提升服务对象的语言文化素养,有效促进了鲁蒙两地文化的有机融合交流。
深入开展调研,了解当地语情。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通过发放普通话宣传册、调查问卷、个案访谈等多种方式,聚焦当地居民的普通话普及度,深入了解服务地各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工作岗位的居民们普通话的使用状况及熟练程度,详细了解居民们学习普通话的途径与方式,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旨在为解决居民语言问题、提升当地普通话使用率提供有力支持。
建立调研档案,推动多元教学。在西黑河村,志愿服务队成员深入村庄内的党群服务中心、超市、饭馆等人员密集区,克服语言交流存在的障碍,深入细致地了解当地普通话水平,建立调研档案。在此基础上,志愿者多措并举,以绿色环保、垃圾分类等为切入点,通过组织小朋友和家长共同参与变废为宝手工体验活动等,开展多元化教育,寓教于乐,进一步提升了当地居民的普通话应用能力。
强化推广责任,注入推普活力。志愿服务队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责任感,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语言知识学习和提升机会,帮助当地居民在语言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利用顺口溜、标语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宣讲,并就居民关心的语言文字应用问题进行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普及,既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宝贵的语言学习资源,也为当地乡村振兴和教育水平的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
“艺美筑梦,‘语’润乡村”推普助兴志愿服务队是我校艺术学院组建的一支以普通话推广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志愿服务队。2024年,该志愿服务队从全国1452所高校的6998支团队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组织开展的2024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团队。为做好此次推普工作,志愿服务队结合当地实际先后3次修改实施方案,就普通话基本知识、发音方法、朗诵技巧等内容集中开展培训2次,就课程设置、内容安排、实施步骤等组织集中备课6次,确保了此次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今后,志愿服务队将持续关注内蒙古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情况,发挥专业特长和优势,继续为当地的推普工作注入活力和动力,为推动当地乡村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责任编辑 孙艳泽)